成于系统,败于屏幕:Moto X Pro 上手主观体验(moto x style和moto x pro)
『前言』
提到Moto,这个拥有V3、Defy、Razr等诸多经典,不乏拥趸的品牌,虽先被谷歌收购,卖掉总部退出中国,但依旧深植于一代人的记忆中。时隔三年,联想从谷歌手中买回Moto,这个品牌终得卷土重来。
同时随Moto被带回中国的,还有还有令国内机友关注的“谷歌制造、Moto代工”的Nexus 6。这部在国内改名换姓为Moto X Pro的“六太子”,联想标出了4299的起售价,如此高价的手机表现究竟如何?且看我一一分解。
『外观』
此次测试的是国行零售版本的64G Moto X Pro,运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安卓5.0.2系统。
从开箱拿出手机,得益于机身背部磨砂橡胶质感,配合双曲面设计,在手中握感十分贴合,也让整机从侧面看上去十分纤薄。背壳细腻的触感延伸到金属中框之上,又透出一股稳固阳刚之气,刚柔并济的握感在如今所有大屏手机中都称得上数一数二。正面5.96英寸的巨屏,高屏占比,但机身尺寸不小,且仅有黑色背壳可选,应该更对男性用户的胃口。
做工上,Moto X Pro延续了Moto扎实的工艺,尤其是在材料接合位置严密,没有出现A4纸可插的情况。
夸完了Moto X Pro的良好手感和做工,但当把它从手中放到桌上,问题立刻就出现了。
正面朝上时,双曲面背壳手感虽好,但缺乏稳定的接触面,在较硬的桌面上碰触任意一角都会让手机在桌面上转动,使其无法很好地被放在桌面上使用。按压屏幕右侧边框会有响声。
正面上下扬声器的中间位置被塑料条垫起,猜想手机设计初衷应该是扣放在桌面上的。扣放时,塑料条可以支撑机身,避免屏幕与桌面直接接触,这样既不会磨损屏幕,也不会遮挡扬声器,保证了良好的外放效果。但扣放的问题在于背壳材质是磨砂橡胶,对油渍与划痕抵抗力弱,后背Moto商标处凹陷设计本为的是在握持时手感舒适,可偏偏其上方不远的镜头也是凹陷处理,容易导致手一不小心就按到镜头之上,弄脏镜头。
『屏幕』
如果说设计是Moto X Pro为手感优先的妥协,那么屏幕一定是这部手机的软肋。
点亮屏幕,Moto X Pro的按键过于绵软、键程反馈不够清晰。而屏幕表现也难以让人满意:屏幕亮度低、色温过暖、且手上这部手机还有左下至右上的阴阳屏现象。倾斜视角下,屏幕会出现几年前AMOLED屏的泛绿的迹象,在显示纯色图片时屏幕上会出现横竖不规则的条纹,滚动屏幕出现轻微拖影,在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可以感觉到明显发热。
纵然2K的分辨率让显示细腻,但也让屏幕成为了用电大户。面对屏幕的诸多问题,花花绿绿的默认壁纸不仅是对AMOLED过饱和的艳丽展示,也是对屏幕存在问题的遮羞。只要你打开纯色背景的菜单或是App便会原形毕露。智能手机现阶段主要交互都是通过屏幕进行,Moto X Pro糟糕的屏幕表现成为了其最大的减分项。
『相机』
相机方面,Moto X Pro拥有快速翻转两次手机开启拍照功能的快捷方式,相机启动十分便捷,但体验中对焦和快门速度中等,且取景框画面在快速移动时会有一定的卡顿延迟。使用逻辑为拖动中心圆圈调整测光点,然后点按屏幕拍照,新手用户可能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但音量键作为相机快门为用户提供了选择。
相机模式中体验比较糟糕的是长按屏幕的连拍模式,这接近一秒一张的速度,在每秒10张起步的今天确实令人汗颜。
拍照页面下,向左划进入设置,设置菜单被大幅精简,只保留HDR、闪光灯、位置信息等常用基本功能,均采用扁平化图标滚轮的方式排列,只是在扁平化的今天,抽象的图标若是能配合文字说明会更加人性化。右划进入相册,这个操作是相机与相册两个应用之间的切换,切换时会稍有卡顿。
视频录制方面,Moto X Pro支持4K视频录制,录制过程中远近景切换对焦稍慢,但录音效果出色,总体表现稳定。
『拍照成像』
成像上,该机搭载了1300万像素索尼IMX 214感光元件,支持光学防抖技术。这里不得不提由于屏幕问题,拍照时,景物是一个颜色,在手机上显示是一个颜色,存到电脑中又是另外一个颜色。
成像细节我们看样张说话,所有样张都是本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采用手持姿势拍摄,毕竟我们出门拍照大多都不是靠三脚架的,对比同样搭载光学防抖的iphone 6 Plus,看看这两部手机孰优孰劣呢?
同样一组蒲公英,Moto的细节良好、色彩偏红,而iPhone的色彩偏绿。
白天充足日光下,同一条道路,Moto拥有比iPhone更佳的解析力,但边缘解析力下降明显。iPhone的地面色调更暖一些。
夜间同一条街道,Moto对天空颜色的还原十分到位,且光学防抖的稳定性要略好于iPhone,但输在了暗光环境下细节的解析力,iPhone稍有锐化过度的迹象,而Moto则是涂抹痕迹严重。
在更为昏暗的条件下,Moto的自动测光就变得有些偏暗了,同时出现了白平衡漂移,暗部出现彩色噪点,解析力明显下降等问题。
回到室内,光线充足的饭菜,Moto终于在全方位超越了iPhone,明显左边的盖饭看上去更加美味。但在拍摄时,由于屏幕颜色的过饱和,照片在手机上看有一种过于夸张的感觉。
较暗光下的室内,Moto依旧由于涂抹感导致细节部分丢失严重,但值得一提的是Moto的色彩虽有些偏冷,但总体色彩还原还算上比较准确的。
总结:Moto X Pro的成像,屏幕对相机成像的第一观感造成了不小影响。但抛开屏幕因素不谈,通过其正片的表现,可以看出其相机的调教已经达到当前主流水准。
『性能』
在性能过剩的今天,搭载了高通骁龙805处理器和3GB ROM的Moto X Pro,无论是运行小型应用还是大型3D游戏都可以从容应对。续航方面,得益于原生5.0的纯净与内存优化,3220mAh的电池表现还是比较满意。
在运行轻量级程序(逛淘宝、刷微博、看电子书等)可以使用8-9小时;但在运行大型游戏,播放视频时续航大大缩短为3-4小时,同时伴有明显发热。轻度使用一天问题不大,但重度玩家半天一充也是可能的。整机发热区域集中在屏幕和背部Logo处(芯片所在位置),并通过金属边框扩散。其中,正面的屏幕发热感觉最为明显。
Moto X Pro搭载了自家的涡轮加速充电功能,半个小时就可以从0充到60%,速度令人满意,但高速充电带来的机身下部电池位置发热严重的副作用亟需改进,否则不仅影响使用体验,高温也会缩短锂电池寿命。
『系统』
如果问Moto X Pro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并不是它那手感绝赞的背壳,而是它那“具有中国特色原生安卓5.0”系统。
谷歌退出中国后,由于政策的原因,中国内地销售的手机都无法安装谷歌服务框架。而这款手机的前身Nexus 6,恰恰是谷歌钦点的“六太子”。为了进入国内市场,则必须阉割掉其谷歌服务框架。Moto的做法是将联想家的乐商店、灵犀语音助手来代替Google Play和Google Now。但是这两款软件的表现差强人意,总让人感觉是两个简单的App替换掉了两个核心功能。
语音助手虽然具有本土应用识别度高的优势,但与系统底层毫无联系,用户无法通过语音调用系统层级的操作,比如调节声音、亮度等,通过语音设置的闹钟只停留在App层级,并非系统内置的闹钟,用户无法通过挥手动作延时语音设置的闹钟。
当然原生5.0还是亮点颇多的,通过几年的积累,安卓已经逐渐摘掉了“卡顿”的帽子。它的内存管理机制借鉴了以往安卓真后台和iOS自动释放内存的优点。系统纯净没有预装软件,操作体验流畅。原生安卓5.0并没有预装一键清后台的功能,这可能会令一些没事喜欢清后台的用户感到不适应,但实际使用起来,像我这种从来不清后台的人也丝毫不会感受到系统的卡顿(但是这样这个菜单键还有啥存在意义呢?)。整个系统风格上沿用了谷歌的Material Design,扁平的十分彻底,简洁大方。
对于这个5.96英寸的巨屏手机,谷歌、Moto、联想均没有为其进行任何单手操作和防误触优化。常常会出现单手操作时,手指为了够对面的按键或图标,手掌碰到屏幕造成误操作。
而虚拟按键条设计一直是我不太能接受的地方,我认为这是纯属为了拼屏占比而生的设计,屏幕硬生生被按键条挤占掉一部分面积,使实际可用面积减小。虽然在玩游戏的时候可以被隐藏,但在剧烈摩擦屏幕的游戏过程中还是容易被划出,造成误操作影响游戏体验。
原生安卓5.0系统流畅,但App质量依旧是其硬伤,每个应用的形状图标不尽相同,比如这猪一样的第二屏,总给人一种杂牌军的感觉:
原生安卓抽屉式的二级应用菜单管理也是非常恼人,用户新安装的App都被放置到二级菜单中按照字母顺序排序,找起来不仅麻烦,且首次运行时是否在主屏幕上生成快捷方式也是依App而异,体验参差不齐。
作为纯净系统的代价,就是并没有国产厂商接地气的定制化,有些缺席的本地服务虽然可以通过安装App来实现,但是查找App注定增加用户的精力投入,再考虑到安卓系统良莠不齐的应用水准,所以原生安卓手机更加适合那些有精力折腾的极客玩家。
为了体现人性化和差异化,Moto为该机增添了一些便捷操作,例如:扫屏或者机身感到震动就会亮屏显示时间缩略通知,减少亮屏区域,利用AMOLED屏幕黑色不发光的优势,节约电能。快速翻转两次手机启动相机,用力“切动”两次手机可以启动手电筒,挥手可以让来电静音或延迟闹钟。对手机说OK Moto X就可以唤醒语音助手。为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突发情况提供了快速解决方案。
但是这些功能偶尔会表现的过于灵敏,比方说我把手机锁屏放在裤兜里,会莫名其妙的自己解锁,并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操作、运行程序。直到那个爱发热的屏幕在我的裤兜里可耻地热了,我才发现手机自己解锁了。所以这里建议大家在手机的屏幕安全保护设置里,将屏幕锁定方式一定不要设为“无”。
随机附送的耳机形状上类似苹果Earpods的设计,音质表现达到了随机耳机的平均水平,遗憾的是耳机线控部分居然只有一个按钮,不能通过线控调节音量。
『总结』
Moto X Pro备受关注,既有作为Moto重回中国的三剑客之一,人们对过去老大哥的怀念。又有Nexus 6改名换姓来到中国,人们的对谷歌“亲儿子”的敬仰。然而软件上纵然拥有原生安卓的纯净流畅,但却在本土定制化ROM比拼生态服务的市场上,好用却不够方便,沦为极客们的玩物。
硬件上,手感绝赞、但“放桌死”的后壳让人无法爱得彻底。屏幕的糟糕表现,影响到了几乎所有功能的体验,让人失望。也许有人会为其申辩:这是一款半年多前发布的机器,但与半年前的机型放到一起也并没有冲击4000档位(iPhone、三星等国际大厂水货)的竞争力,甚至与国产2000元档高呼“性价比”的旗舰机相比也未能占据上风。时至今日仍卖4299起的高价恐怕只是平衡国外售价(649.99美元,人民币约4037元)的无奈之举吧。
虽然有诸多不足之处,但说到锅该谁来背的问题,既不怪Moto也不怪联想,这一切都是谷歌的错。因为Nexus系列的设计与元器件的选择是由谷歌全权控制的,就算进了中国、易主联想、改名换姓之后,Moto X Pro的元件还是Nexus 6的那一套。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是作为代工厂Moto扎实的做工水准。但Moto重返中国之路尚远,也许Moto X Pro只是联想在中国市场的试水之作,宣告着Moto这个品牌重返中国市场。
『尾巴』
Nexus 6在国外可能本身就是一部“谷歌制造”的“量产版的工程机”,它的意义本不在于销量与盈利,更多的在于为谷歌争得手机制造业的入口及话语权,告诉厂商们“安卓系统的手机应该这样做”。而在定制化ROM百家争鸣的国内市场,厂商们虽然用着安卓的底层,但上层早就剥离了谷歌框架,按照自己的思路开花结果,“没有了谷歌服务的安卓还能算是安卓么?”小编也不禁自问。
作为联想从谷歌手中买来,主打高端品牌的Moto,看上去更像联想“草船借箭”,打着情怀牌欲重返国内占领市场玩溢价的时候,却不见,对手已经强大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