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重新定义的“低端机”(比较实用的低端机)
【电脑报在线】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低端机,无外乎分为两种:1.配置差;2.价格便宜,尽管这两个条件在绝大多数时候几乎可以划等号,但也有例外。比如配置不咋地,但价格吓死人的奢侈手机Vertu
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低端机,无外乎分为两种:1.配置差;2.价格便宜,尽管这两个条件在绝大多数时候几乎可以划等号,但也有例外。比如配置不咋地,但价格吓死人的奢侈手机Vertu,当然,它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低端机,这个曾经顶着低价、低配、低能恶名的产品类别,在经历了手机市场的疯狂发展后,已经被重新定义。
千元内也有狠角色
4年前,小米刚刚推出第一代手机,尽管1999元的价格现在看来已经不算低端,但放在同时期、同配置的产品中,依然显得格外超值。当时,比小米便宜的机器不是没有,而且还不少,甚至当时的千元内市场,除了运营商的定制机,也有实至名归的低端机。不过在那会儿,低端机就真的是低端机,配置可怜,体验糟糕。
在低端机“没得挑”的时代,别说是多选一,二选一,谁家要是推出个价格良心,但配置稍微好点的机型,就会立刻成为市场的宠儿。也正是由于低端机拙劣体验对自家品牌逼格可能会造成的影响,以苹果为首的厂商,不止一次表达过自己对低端机没有兴趣,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很多国内厂商(就不点名了,你们知道是谁),但最后,除了苹果,其他基本上都食言了。
之所以会这样,除了竞争激烈的国内环境,总有那么些厂商率先站出来突破价格和配置的底线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行业的发展与产业链的成熟。尤其是到了这两年,还不要看一两千元以上市场,就是千元内价位,都已经杀得不可开交。从去年的大神F1/F2、中兴V5系列,到今年的魅蓝Note、联想乐檬K3 Note,配置一个比一个高,体验谁也不比谁差,价格却不但没有丝毫上涨,反而还在往下探。从价格区间上看,虽然它们都不算最低端的低端机,因为下面还有七八百和五六百的产品,但按照酷派大神电商总裁祝芳浩的说法:“2015年只有1GB内存的手机不能称之为智能机”,也就不再我们的讨论之列了。
魅族的魅蓝系列打出的口号就是“青年良品”
品质与创新无关身价
而到了更加主流,或者说更多人愿意去尝试的999~1999元市场,那就更没有低不低端一说。不但有小米4、锤子T1、一加等配备了高通骁龙801这类至今依然高端的CPU,还有华硕ZenFone 2这种首次搭载4GB内存的“性能怪兽”。当然,你可能会说硬件配置的不断提升,是数码产品更新换代、成本降低的必然结果。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仅在这些价格中低端的产品上看到了性能体验的进步,还有制造工艺和技术创新这两大国产手机软肋的不断加强。
如果你关注过过去一段时间手机厂商的发布会就会注意到,谁要不把代工厂的流水线视频拿出来放一放,或者花上一个小时谈设计工艺,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的产品有多牛X。陶瓷材质、点胶工艺、悬浮屏幕……无论之前有没有过,听没听过,都不能否认它们带给用户的感官与触感刺激。不仅如此,我们还惊喜的在这些产品上,看到了在国际品牌高端机上都未曾见到的技术与创新,甚至像“HiFi”或者“拍星星”这些似乎与手机毫不相关的功能,也都可以在它们身上找到,“低端”也就只剩下对价格的苍白定义了吧。
去年nubia Z7手机拍摄的星空照片引发了广泛争议,但也表现出国内厂商的创新能力
国际品牌也想通了
也正是因为国产手机有了如此长足的进步和惊艳表现,才逼得更多国际品牌不得不重新审视中低端手机市场(当然也有各家处于公司战略及发展的考虑)。可以看到它们很多都对产品线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比如三星galaxy Grand系列、HTC新渴望系列、MOTO G等等,有的甚至还专门推出了面向中国市场的产品。它们不仅售价下探到了和主流国产机一样“低端”,而且在配置上并不像以前那么落后一大截,完全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日常需求。
这种情况在以往是不多见的,因为很多众所周知的原因,如果一线国际品牌的手机要做到和国产机一样低价,那么通常都会在配置上大幅落后,更多需要靠品牌和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现在,别说高端国产手机,就是一两千元的低端机,很多方面都不逊色于国际品牌的产品,更不要提拼配置和性能了。厂商自然也明白,自己残存的品牌优势很快就有可能消失殆尽,也就自然涌现出越来越多我们看到的全方位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低端洋货的配置也不再低端了。这对于消费者来说自然是好事,只是从“没得挑”到“选花眼”可能会给你带来幸福的烦恼。
HTC的新渴望系列是国际品牌的产品中,很好适应中国中低端手机市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