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款4G手机对比检测报告一:酷派苹果信号较差 华为中兴电池容(酷派5g手机参数)
随着几大运营商4G网络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大手机厂商也适时的争相推出林林总总的4G手机,但对每个消费者来说,选择哪款4G手机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能收到4G信号,二是电池电量够用。
继今年5月对三大运营商的4G网络进行对比测试之后(详见本刊《4G高速网络离我们还有多远?》),今年7月,《消费者报道》对4G手机也进行了对比测试。送检品牌包括三星galaxy S5、苹果iPhone 5S、联想S810T、华为Ascend P7、中兴Grand S Ⅱ和酷派8730L在内的6款主流4G手机,测试其4G信号接收能力与电池容量。以期告诉消费者在4G时代如何更理性地消费。
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的测试结果显示,6款手机中,酷派和苹果的4G信号接收能力较差,苹果的电池容量过小,而华为和中兴的手机电池在容量标示上不准确。
酷派、苹果信号接收能力较差
用的是4G手机,却经常显示的是3G或者2G,通常很多人都会一笑而过——习惯了,幸好还能上网。也有不少人会致电运营商投诉:“怎么搞的?这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吗?”然而客服往往只会提醒你:请确定您已开通4G服务、请确定您所在地已有4G网络覆盖。但显然,客服的这些“客套话”并不能解决问题。
那么,除了运营商4G网络的履盖率和速率因素,还有什么原因导致上述问题?
问题在于手机的信号接收能力不够强。“手机要想收到4G信号(2G、3G也是如此),需要给基站发送相应的请求(即与基站‘握手’),告诉基站‘我是谁,我在哪里’,基站确认之后就会给手机发射4G信号。”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的一位终端检测工程师告诉《消费者报道》记者。
在这个过程中,手机发射请求信号或者接收4G信号的能力不强,都会影响用户使用4G网络的体验。在手机的空间辐射性能指标中,用“总全向辐射灵敏度”表征手机接收4G信号的能力:辐射灵敏度的值越小,表示信号接收能力越高;用“总全向辐射功率”表征手机发射请求信号的能力:辐射功率的值越大,表示信号发射能力越高。
根据通信行业标准YD/T 1484.6-2013《无线终端空间射频辐射功率和接收机性能测量方法 第6部分:LTE无线终端》规定,总全向辐射灵敏度的平均值最大不能超过-88dBm,总全向辐射功率的平均值最小不能低于16.5dBm。
本刊此次送检的6款4G手机的空间辐射性能对比如下图所示。可以看出,6款手机的性能都符合标准要求。其中,在总全向辐射灵敏度这一项,三星GALAXY S5表现最好,酷派8730L表现最差;在总全向辐射功率这一项,中兴Grand S Ⅱ表现最好,华为Ascend P7表现最差。
总体而言,在城区由于基站布得较密,因此可主要根据手机的总全向辐射灵敏度来判定其信号接收能力大小,由此可知酷派8730L和苹果iPhone 5S在密集城区的4G信号接收能力偏差;而在基站布得较疏的地方(如农村、山区),则需要同时考虑手机的总全向辐射功率,这6款手机里中兴Grand S Ⅱ无疑最适合在此类场景使用。
苹果电池容量过小, 华为中兴标示不准
手机没信号让人抓狂,手机没电则让人紧张。自从智能手机出现之后,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一方面取决于消费者使用手机的习惯,另一方面则取决于电池本身的容量大小。
手机电池的容量在GB/T 18287-2013《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中被定义为“额定容量”(Rated Capacity)。本刊此次送检的6款手机中,iPhone 5S的电池额定容量最小,仅为1560mAh。
尽管其测试值超出额定值的比例较多(如下图),但是由于其额定值过小,因此在本刊主观测评电池续航能力时仍然排名垫底。
“手机电池容量做得足够大,比如5000mAh,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一位长期从事锂电池检测的工程师对《消费者报道》记者说,“不过容量越大,成本也越高,比如需要的电解液就越多;另外电池的体积也会变大,而像苹果手机它总的体积是比较小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送检的这6款手机中,中兴Grand S Ⅱ的电池上并未给出其额定容量,而是标明了最小值(Min.)3000mAh和典型值(Typ.)3100mAh。“其实标准本身并没有Typ.值、Min.值的概念,标准只有‘额定容量’的概念。”上述工程师说。
作为GB/T 18287-2013起草单位之一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给出的Grand S Ⅱ的电池容量是3100mAh,即电池上标的典型值;而典型值是指多数产品的测量值可以达到,但不是每件产品的都能达到,本刊此次的测试结果就未能达到。
同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在其官网上给出的Ascend P7的电池容量是2500mAh,而其电池上标明的是额定值2460mAh、典型值2530mAh,在其样机、说明书和包装盒中都没见到有电池容量2500mAh的标示。本刊就这一问题咨询华为公司相关负责人,不过截至发稿时并未收到对方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