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游戏资讯
精彩的游戏攻略

通信行业年年度策略报告寻找后G时代的确定性景气(g时代的挣钱机会)

通信行业2023年年度策略报告:寻找后5G时代的确定性景气(5g时代的挣钱机会)

(报告出品方:兴业证券)

1、行情回顾:显著跑赢科技板块,超额收益仍可期

2022 年初截止至 9 月 30 日收盘,受海外经营环境和国内疫情影响压制,通信(申 万)板块跌幅为 17.55%,但跑赢沪深 300 5.43%,且显著优于科技行业,其中, 通信“车载 新能源”、运营商等细分领域股价表现亮眼。分行业看,通信服务下 跌 19.43%,略差于整体通信板块,通信设备下跌 16.89%。

展望 2023 年,我们认为通信板块“后 5G 时代”的投资主线有望延续:通信“车 载 新能源”仍是高景气确定性方向,建议寻找优质性价比标的;在内外部经营环 境仍存一定不确定性背景下,运营商、军工通信、国产替代等是重要主线,有望 享受确定性溢价;企业通信、云产业链、网联化&智能化等具备长期成长性的板 块有望在估值底部位置逐步迎来向上拐点。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背景下,防 御和进攻品种兼具的通信板块有望在 2023 年继续具备超额收益。

2、通信 新能源:高景气延续,优选性价比标的

通信行业部分标的通过内生和外延进入新能源板块,呈现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新能源政策共振背景下,超级产业周期有望继续延续高景气,海上风电、 光伏支架、储能制冷等环节仍处渗透早期,2023 年有望延续高成长。

2.1、海上风电招标持续催化,中天科技和亨通光电海洋业务高速增长

海上风电长期规划加速,2022 年的招投标规模连续超预期,奠定了 2023 年的订 单收入基础。同时,220kv 及以下海缆毛利率逐渐企稳,330kv 及以上的产品毛利 率得益于较好的竞争格局,预计仍将维持高位;伴随海缆需求结构升级,海缆企 业的毛利率预计将继续维持高位。重点推荐中天科技、亨通光电等。 需求方面,预计 2020-2025 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量的复合增速在 40%左右。碳 中和背景下,海上风电产业链成本下降、风机大型化等,将驱动海上风电装机量 持续提升。从国内各个省市对于十四五期间海上风电的规划来看,国内海上风电 装机需求空间巨大。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省“十四五”期间的海上风电规划 并网量或在 70GW 左右;其中,广东省和江苏省的规划并网量最大,分别约为 17GW、9GW。结合第三方机构 GWEC 的预测和“十四五”规划容量,2020-2025 年,预计中国的海上风电装机量的复合增速在 40%左右。

海缆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行业集中高度很高。海缆的进入壁垒主要在于:①产 品的技术壁垒:海缆需在强腐蚀、环境复杂的海底使用数十年,因此需要特殊的 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技术壁垒较高;海缆接头处,需要通过软接头工艺,确保 接头处的机械和电气性能和海缆保持一致,软接头技术壁垒较高。②项目经验壁 垒:海缆的招投标均要求相关海缆企业具有历史项目经验。③码头资源壁垒:为 减少海缆的故障发生率,一般会采取连续、大长度生产来减少接头数量,因此单 根海缆的长度长、重量大,存储时需要使用大型收线地转盘,使用专业的海缆敷 设船运输;因此为降低储存和运输成本,海缆厂通常设在码头附近,并设有专用 的装卸码头。④其他:此外根据历史经验,海上风电保险项目索赔中,针对海底 电缆的索赔案例占比较高,因此海缆企业的售后检测维修服务能力也很重要。

伴随海上风电的深远海化,海缆需求结构升级趋势明显,将带动海缆企业的毛利 率继续维持高位。目前,中国海上风电场基本都在近海和潮汐带间,未来将向远海发展;2021 年招标的海上风电项目已出现多个远海项目,例如三峡青洲五、七 项目的离岸距离均超 70km。由于长距离传输的交流输电损耗增加,远海海上风电 的送出海缆将需要采取更高电压的高压交流海缆或者柔性直流海缆。330kv 及以 上的超高压交流海缆的价值量和毛利率远高于中低压交流海缆。同时 330kv 及以 上的海缆领域竞争格局较好,仅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和东方电缆具备相关的产品 和经验。伴随产品结构的升级,预计海缆企业的毛利率继续维持高位。

中天科技和亨通光电的海缆产品技术、项目经验和收入规模等均处于行业前 列。技术方面,中天科技、东方电缆和亨通光电海缆技术水平相当,强于宝胜股 份、汉缆股份、万达电缆等;三家公司均已掌握 500kV 及以下高压交流海缆、 ±525kV 直流海缆技术。项目经验方面,中天科技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柔性直流 海缆项目经验的企业(截至 2021 年底)。

中天科技和亨通光电在需求最大的广东和江苏,均有布局海缆产能。中天科技 现有的海缆产能主要在江苏省南通市,现有海缆产能约为 1300km,约合产值 40亿元;规划海缆产能分别在广东汕尾和江苏盐城大丰。南海海缆制造基地在广东 汕尾,未来将重点满足东南沿海及周边地区海缆、陆缆市场需求,并辐射东南亚 国际市场。江苏大丰海缆制造基地在江苏盐城大丰,将重点满足东部沿海地区海 上风电需求。亨通光电位于苏州常熟的亨通国际海洋产业园产能已达到 40 亿 元;江苏射阳和广东揭阳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预计射阳基地将于 2023 年下半 年正式投产,新增产能约 15 亿元。

2.2、全球光伏装机需求上调,意华支架与汽车连接器两翼齐飞

受俄乌事件等影响,欧美促进新能源的政策连续出台,带动光伏需求加速;同 时,全球光伏跟踪支架的渗透率约 40%左右,未来仍有提升空间。意华股份光 伏支架代工绑定欧美跟踪支架龙头,欧洲客户预计 2023 年将加速放量,美国工 厂 2023 年预计将逐渐落地,预计将持续受益于欧美需求景气。 全球光伏跟踪支架行业集中度较高,多由外企把控;支架代工行业具备一定的 资金壁垒、客户资源壁垒和产品技术壁垒,客户粘性较强、规模效应明显。光 伏跟踪支架品牌商集中度高,2021 年全球前十大跟踪支架企业新增出货量约为 54.5GW,占全球总出货量约 88%。前十大企业多为国外企业,其中,排名第一 的是 NEXTracker,市场份额约为 30%;Array Technologies 排在第二,市场份额 约 18%;PV Hardware 位居第三,市场份额约为 9%;中国企业主要是中信博, 市占率约为 5%。光伏支架代工行业,进入壁垒主要在于资金壁垒、客户资源壁 垒和产品技术壁垒等,因此代工厂和客户的合作粘性强,且规模效应明显。

凭借成本优势、服务优势,意华股份跟踪支架代工业务大客户开拓顺利,且代 工业务的净利率维持稳定,历年的净利率中枢约为 8%。2020 年及以前,公司的 代工大客户主要是全球光伏跟踪支架 TOP1 厂商 NEXTracker。2021 年,凭借成 本和服务等竞争优势,公司的下游客户已由 NEXTracker 拓展至 GCS、FTC 等多个国际光伏支架龙头。2022 年,公司逐步开拓 Soltec、PV Hardware、天合光能 等在内的其他光伏跟踪支架龙头品牌商。

意华股份公告增设美国工厂,进一步深度绑定大客户,享受美国新能源补贴。 据 PV-Tech 报道,美国政府公布了实施总统公告的“最终规定”,总统拜登暂时 免除了对使用中国制造的零部件在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或越南组装的太阳能 电池和组件征收的所有反倾销或反补贴税。同时,为了解决囤货问题,所有受益 于这一规则的商品必须在终止日前在美国使用,也就是使用截止日后 180 天。公 司拟增设 1 家国内子公司和 3 家海外子公司,旨在贴近美国客户生产需求,加 速国内光伏业务布局。①晟维新能源科技发展(天津)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资金与 陈雷需、陈芊诺共同投资设立安徽意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地淮北,主要 从事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等业务,加速国内光伏支架业务布局。②泰华新能源科技(泰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与海银(温州)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 伙)共同投资设立海银新能源(泰国)有限公司,注册地泰国,主营业务为光伏 面板组件、光伏逆变器、汇流箱等光伏配套电器设备,有望拓宽新能源业务产品 品类。③泰华新能源科技(泰国)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与 DAYV LLC 共同投资 设立 CZT ENERGY INC 和 NEXTRISE INC 两家子公司,注册地均在美国,旨在 贴近美国大客户生产需求,深度绑定下游客户。

意华股份 2018 年开始大力投入汽车连接器领域,目前已进入收获期,2021 年上 半年实现盈亏平衡。汽车连接器发力高频高速,进入门槛高,盈利能力强,深度 绑定华为,受益近期华为系车销售大增,拓展了比亚迪、吉利等,逐渐跻身第一 梯队供应商。订单放量下,公司的汽车连接器业务 2021 年已经扭亏为盈。目 前,BMS 连接器、ECU 连接器等产品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未来以太网高频高 速、传感器、壳体(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连接器预计将进一步贡献业绩增 量。

2.3、储能温控爆发式增长,英维克持续领跑

储能行业高景气,温控环节价格敏感度低,且具备定制化属性,盈利能力优 异。项目经验构筑行业高壁垒,英维克在国内储能温控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先 发优势稳固;凭借领先的技术方案,英维克在海外市场加速拓展。 储能温控行业爆发式增长,盈利能力优异。储能的商业模式及经济性逐步向好, 相关政策陆续落地,储能装机量高速增长。经测算,2022 年全球储能温控市场 约为 35 亿元,预计 2023 年将同比增长 67%至 59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达 72%。电池的稳定运行对环境温度敏感,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环境将直接导致电池 充放电性能下降,因此稳定的环境温度是储能电站建设的重点,温控环节价格敏 感度低;且具备定制化属性,盈利能力优异。

项目经验构筑行业高壁垒。储能系统在 7X24 小时持续运行下设计寿命长达 8-10 年,面临户外防护、恶劣环境、免/少维护等挑战,全生命周期的可靠性要求 高,同时对温控的能耗敏感。基于对储能应用需求的理解,在产品设计理念和关 键器件选择等方面高度匹配其应用场景,才能实现产品在性能指标、可靠性、使 用寿命、可维护性等方面的优秀表现,因此储能 EPC 集成商倾向选择拥有丰富 项目经验的供应商。 基于近 10 年的储能应用积累,英维克在电化学储能温控市场遥遥领先。公司客户 包括比亚迪、阳光电源、平高集团、科陆、海博思创、上海电气、华为、宁德时 代、科华等;且与数家海外头部 EPC 集成商直接合作。公司的风冷、液冷产品系 列丰富、齐全,但部分原材料供应不畅影响了储能温控的交付,22H1 公司储能相 关收入同比增长 68%至 2.5 亿。公司在手订单充足,22H2 储能温控业务或实现更 高增长,业绩占比显著提升。

3、通信 车载:汽车网联化趋势下赛道价值凸显

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趋势明确,新能源汽车仍处成长期阶段,智能网联化 进程刚刚开启,叠加相关领域的国产替代趋势,2023 年预计车载高压&高速连接 器、组合导航终端和激光雷达等细分领域将继续深度受益,优选卡位优势企业。

3.1、汽车连接器需求“量价齐升”, 供给端国产替代加速

汽车的电动化新增对于高压连接器的需求,智能网联化增加对于高速连接器的需 求,带动汽车连接器量价齐升;同时得益于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领先、连接 器企业的成本优势和服务速度优势等,国产替代逐渐加速,预计国内连接器厂商 将持续受益。建议关注意华股份、鼎通科技、瑞可达、永贵电器等。 汽车连接器的技术参数要求更高,传统汽车连接器以低压连接器、高速连接器为 主。汽车连接器的工作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因此对连接器的机械、电气、环境耐 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均较高,例如汽车动力系统工作温度范围在-40~150 摄氏度之 间,且对密封性能/振动等级都有详细参数要求。传统燃油车主要使用低压连接器 和高速连接器两类:①车身控制单元相关的低压连接器,以实现车身操作功能, 主要包括动力系统、车身系统、安全系统相关的连接器。②信号传输相关的高速 连接器,以进行数据传输,主要包括信息控制系统、车载设备等。传统燃油车的 连接器单车价值量约 1000 元,预计 2025 年全球汽车连接器市场的整体规模将达 到 195 亿美元左右。

汽车智能化新增对于高速连接器的需求,预计 2021-2025 年车载高速连接器需求 CAGR 约为 42%。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将提升对于高速连接器的需求,车载高速连 接器主要包括 Fakra 连接器&Mini Fakra 连接器(HFM 连接器)、HSD 连接器,及 车载以太网连接器,单车价值量约在 1000 元。其中 Fakra 连接器&Mini Fakra 连 接器(HFM 连接器)主要用于天线和摄像头等,HSD 连接器主要用于车载屏幕数据传输,车载以太网连接器主要用于从域控制器到网关之间的信号传输。2021 年 国内的 L2 级别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的渗透率约为 15%,假设 2025 年国内 L2 级别及以上的自动驾驶系统的渗透率达到 40%;期间,假设高速连接器单车价值 从 2021 年 1000 元升至 2025 年 1500 元左右;则预计 2025 年高速连接器的市场 规模将达到 133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约为 42%。

汽车的电动化将新增对于高压连接器的需求,预计 2021-2025 年车载高压连接器 需求 CAGR 约为 32%。高压连接器主要运用于汽车的电池系统、电机系统和电 控系统,连接动力电池、配电盒、动力电机、逆变器和电驱动单元等;目前主流 采用 400V 高压系统,但为了加大充电功率、提高充电速度,整车电平逐步向 800V 架构发展,例如部分高端车型如保时捷 Taycan 已采用 800V 架构,国内比亚迪、 极氪、岚图、理想等纯电车型均开始布局。目前车载端高压连接器单车价值量约 为 1500-2000 元,未来仍有提升空间。2021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 15%,假 设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 30%;期间,假设高压连接器单车价值从 2021 年 1500 元升至 2025 年 2200 元左右;则预计 2025 年高压连接器的市场规模 将达到 150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约为 32%。

补能端,配套的充电和换电系统也必须配套高压连接器,包括充电枪和换电站等, 未来预计将维持高速增长。①充电枪方面,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 2022 年 1-9 月,充电基础设施增加 187.1 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 106.3%,随 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增长 352.6%。车桩比来看,2022 年 1-9 月 新能源汽车销量 456.7 万辆,车桩增量比为 2.4:1,充电桩的需求仍有提升空间。

②换电连接器方面,单座换电站的高压连接器价值量约是车身(换电连接器)的 10 倍以上,蔚来是乘用车换电阵营的主力,根据充电联盟数据,截至 2022 年 5 月,蔚来已建成充电站 971 座,目标在 2025 年全球运营超过 4000 座换电站。

供给格局来看,汽车连接器市场目前仍然由海外的龙头企业把控,但国产替代正 在逐步加速。由于汽车连接器行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全球车载连接器的行业集中 度较高,高于连接器整体的集中度。目前车载连接器市场仍由海外公司把控,泰 科、矢崎、安波福、日本航空电子等行业龙头的市场份额居前。国产厂商凭借成 本优势和灵活的服务响应速度,正在加速国产替代。以车载高速连接器为例,目 前国内市场仍主要由海外连接器龙头企业罗森伯格、泰科电子等主导,但电连技 术、意华股份等国内龙头厂商正逐步国产替代。

新能源汽车连接器相关领域,国产替代速度较快。历经过去数十年的技术积累, 国内连接器厂商的技术持续进步,目前已经和海外公司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例如国内龙头企业的高压连接器和高速连接器产品参数基本和海外企业相同。同 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厂商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服务响应的速度优于海外 公司,且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发展快于海外,带动新能源汽车相关连接器产 品的国产替代加速。对比国内和海外龙头收入增速,国内公司的收入增速显著高 于海外龙头。即国产厂商正在逐步进行国产替代。

3.2、北斗高精度应用“百花齐放”,组合导航迎自动驾驶大时代

卫惯组合导航是 L3 级别及以上自动驾驶标配,百亿级市场已来临。技术层面, 从松耦合到紧耦合、深耦合,高精度定位算法和芯片自研能力打造行业高壁垒。 华测导航乘用车组合导航终端放量在即,公司强者恒强、持续突破。 高精度卫星导航行业迎拐点,近年来增长提速。2021 年,国内厘米级应用高精度 芯片、模块和板卡年内总出货量超过 120 万片,应用场景包括无人机、农机自动 驾驶、智慧施工、测绘仪器、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物联网等,高精度相关产 品销售收入从 2010 年的 11 亿元快速增长到 2021 年的 151.9 亿元。受益于高精度 应用的泛在化和规模化,2020 年高精度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速为 47.6%,2021 年增速为 37.6%,彰显行业高景气。 组合导航迎自动驾驶大时代,百亿级市场已来临。卫星导航和惯性导航组合使用, 可在隧道、城市峡谷、高架桥等复杂场景提供稳定的绝对位置信息。高精度定位 是 L3 级别及以上自动驾驶标配,假设 2025 年 L3 及以上自动驾驶渗透率为 28%, 高精度卫惯组合导航定位设备单价为 750 元,国内市场空间为 52.5 亿元,2022- 2025 年 CAGR 为 89%。部分 L2 车型均搭载卫惯组合导航,行业需求逐步刚性, 哪吒、小鹏、蔚来、理想等新势力均规划搭载高精度定位,近期各主机厂相继推 出数十款搭载高精度定位技术的车型。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感知冗余度不够,特 斯拉或需搭载 GNSS INS,以实现较高级别自动驾驶。由于我国供应商具备丰富 的技术储备和领先的量产经验,具备开拓全球市场的先发优势。

从松耦合到紧耦合、深耦合,打造行业高壁垒。从卫导定位及惯导定位输出的融 合方式来看,包括松耦合、紧耦合和深耦合。松耦合是最简单的组合模式,易于 集成、对算法要求较低;紧耦合在原始 GNSS 观测端进行信息融合,当卫星数量 较低时,紧耦合依然可以提供 GNSS 信号更新,要求组合导航终端厂商掌握高精 度卫导定位算法;深耦合将惯导模块的部分数据送入 GNSS 基带芯片里,所以对 基带芯片的自研能力要求较高。三种耦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有部分遮挡的环境, 基于更前端融合的耦合方式可以实现更精准的定位。随着自动驾驶级别提升,紧 耦合、深耦合价值凸显。 目前搭载卫惯组合导航的乘用车量产车型较少,行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格局尚 不稳固。由于组合导航的核心器件为卫导模块及惯导模块,因此行业潜在参与者 主要为高精度卫导供应商和惯导供应商。从技术成熟度和量产经验看,导远电子 (惯导起家)和华测导航(卫导起家)在行业内遥遥领先。导远电子是国内最早 大批量量产组合导航终端的厂商,自 2014 年创立起开始研发惯性导航技术,在 MEMS 基础器件的积累深厚。目前公司的高精度组合定位系统已搭载于超过 25 万辆智能汽车,获得超过 60 个车型定点,客户包括小鹏、蔚来、理想等。

华测导航乘用车组合导航终端放量在即。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组合导航接收机 已广泛应用于 L4 自动驾驶、无人矿卡、无人集卡、无人接驳、物流机器人、清扫 机器人等领域;L3 级别组合导航终端服务于乘用车自动驾驶,已拿到哪吒、吉利 路特斯、比亚迪、长城、红旗等 7 家车厂定点,预计 2022 年实现数万乘用车组合 导航终端的出货。公司全自动化产线已修建完成,年产能可达数百万套。技术方 案逐渐向紧耦合、深耦合演进,公司积累的核心算法和卫导芯片的研发优势将进 一步凸显,领先地位稳固。 华测导航管理文化优异,各业务多点开花。凭借对客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速响 应能力,公司的 RTK/GIS 等 GNSS 设备及其解决方案从传统的测量测绘,向灾害监测、自动农机、乘用车自动驾驶、军用等各行业领域顺利拓展,营收及业绩增 速持续高于行业。高研发投入造就公司领先的降本能力,凭借突出的性价比优势, 海外市场收入未来 5 年或实现较高的年均复合增速,且营收结构将更加均衡,农 机自动驾驶等产品的海外销售爆发在即。近期,公司取得大地测量甲级测绘资质 证书,可为行业用户提供 CORS 账号服务,进一步增强了客户粘性。

4、国产替代:自主可控需求凸显,关注国产替代赛道

在产业发展内外部环节时刻变化的背景下,产业链自主可控需求凸显,相关行业 赛道国产替代趋势明确,2023 年,通信芯片、光芯片、功率器件芯片等赛道有望 深度收益,迎来需求加速机遇。

4.1、碳化硅 MOS 国产化迎爆发元年,电子陶瓷外壳协同持续成长

SiC 耐高压、低损耗等优势显著,迎新能源车高压平台蓝海市场:碳化硅是另一 种三代半导体材料,在保有了氮化镓大禁带宽度、电子饱和速率高等优势外,还 在击穿场强(耐高压)、热导率和损耗等方面具备更大优势,目前碳化硅 MOSFET 正逐步替代部分硅基 IGBT,技术演进趋势确定,未来有望广泛应用于高压平台 新能源汽车。 碳化硅衬底被海外企业所占据,衬底产能扩张推动行业进入爆发期:碳化硅的 产业链与氮化镓相似,上游主要为衬底与外延片,中游为器件制造,下游为各类 应用场景。具体来看,衬底成本占比超 40%,技术壁垒最高,集中度高,外延、 器件和模块封装技术难度递减。伴随 CREE、II-VI 等厂商加速扩产和 8 英寸工艺 升级,叠加以天科合达、天岳先进为代表的国内龙头逐渐追赶,预计 2024 年有 望成为行业爆发点,上游成本有望加速下降,驱动下游需求爆发;以特斯拉、比 亚迪、蔚来、小鹏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整车厂顺利导入碳化硅 MOS,应用于电驱 (价值核心)、OBC(快速成长)、DC-DC 等。

全球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海外龙头垄断地位显著,在海外限令背景下车载高端核 心芯片国产替代迫切需求。意法半导体、Wolfspeed(科锐)、罗姆、英飞凌四家公 司占据市场超 80%的份额。国内以中电科十三所、中电科五十五所等为代表的企业,近年来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行业,产业覆盖上游外延与中游器件设计制造 等,未来 SiC 功率器件产品有望快速匹配国内市场需求,抢占市场份额。

电驱用碳化硅芯片业务为价值核心,国产替代成长空间巨大:按照单车电驱用碳 化硅芯片价值量约 1900-2500 元;假设高压平台渗透率有望从 2022 年的 10%增至 2025 年的 35%,整体中国新能源车用电驱碳化硅芯片市场有望超 70 亿元;以同 样假设测算,当电驱用单车碳化硅模块价值量约 3700-4000 元时,到 2025 年我国 新能源车电驱用碳化硅模块市场有望超 150 亿元。

电子陶瓷外壳成长逻辑清晰,国产替代持续加速推进:电子陶瓷外壳作为高端电 子陶瓷的品类之一,主要用于工作在高频、高温、高压或者高可靠性环境的芯片 的气密性封装,广泛应用于通信、消费电子、工业激光和汽车等,伴随越来越多 的芯片工作在上述环境,未来市场持续扩张,成长逻辑清晰;根据全球市场份额 来看,日本占据近 50%,是电子陶瓷领域主要厂商集聚地,国内目前市占率小, 但下游市场规模大,需求和供应能力不匹配,伴随国内龙头厂商的加速崛起,有 望迎来国产替代机遇。

中瓷电子电子陶瓷外壳“一枝独秀”,碳化硅 MOSFET“勇立潮头”:电子陶瓷外壳 是高端半导体器件的关键部件,成长逻辑清晰,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张,公司构 筑了配方、设计和工艺三大核心竞争优势,在国内“一枝独秀”,受益客户国产替 代趋势,正加速蚕食海外大厂京瓷份额,消费电子、激光雷达发射端模组、IGBT/ 碳化硅模组用陶瓷外壳产品逐渐实现大客户突破,打造新增长点;公司拟发行股 份收购的中电科十三所下属三代半导体资产,系国内氮化镓/碳化硅市场引领者, 且构筑了稀缺的一体化模式;其中,国联万众承接了十三所积累多年的碳化硅芯 片器件技术,在碳化硅 MOSFET 领域逐渐突破,产品应用于国内龙头整车厂 OBC; 应用于主驱的碳化硅 MOSFET 进展顺利,取得重大突破。与 OBC 相比,主驱端碳化 硅 MOS 芯片产品价值量更高,市场空间提升巨大。13 所&国联万众以国内稀缺的 一体化模式占据产业链除衬底以外 60%价值量的高盈利弹性环节,目前正加速产 能扩张,凭借技术和客户优势,抢占市场份额,并作为电子陶瓷外壳重要下游, 发挥协同效应;公司高管和核心骨干在公司持股 7%,激励充分,管理文化优异, 保障公司持续成长动力。

4.2、通信核心芯片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全球主流有线宽带接入方式分为铜线接入(DSL)、光纤接入(FTTH)和同轴电缆 接入(Cable)。DSL 采用普通双绞铜线(电话线)为传输介质,价格便宜、应用广 泛,是欧洲、中东及非洲等地的主要接入技术。DSL 从 HDSL、ADSL/ADSL2 、 VDSL/VDSL2 演进到 G.fast,其中 G.fast 可以提供与光纤接入媲美的传输速率, 最高可达到 2Gbps,且成本相比改为光纤接入更低廉。根据 Omdia 统计,2013 年 -2019 年,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铜线接入终端设备的销售收入从 11.00 亿美元 增长至 20.88 亿美元,CAGR 为 11.27%。

2019 年铜线接入终端设备出货量为 7,068.75 万台,一般一台终端设备中使用一 颗主芯片,因此可用终端设备的出货量粗略估算芯片的出货量,全球铜线接入的 接入网网络终端芯片出货量为每年 7,000 万颗左右。其中,支持 ADSL/ADSL2 技 术标准的芯片出货量在每年 1,000 万颗左右,出货厂商主要是瑞昱和博通,瑞昱 的市场份额约占 80%;支持 VDSL 技术标准(包括 17a/30a/35b 等)的芯片出货量 约为每年 5,500 万颗,博通的市场份额在 50%左右,其次为英特尔,约为 20%,公 司品牌芯片出货量(包括公司 A 自用于终端设备)约为 400 万颗,与瑞昱、联发 科的市场份额均在 10%左右;支持 G.fast 技术标准的芯片出货量约为每年 500 万 颗,出货厂商主要为博通和英特尔,博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90%。

创耀科技是国内稀缺通信算法&SoC 芯片设计供应商。铜线接入终端芯片市场空间 约为 7 亿美元,主要参与者为博通、瑞昱、英特尔等,公司市场份额约为 10%,国 产替代将带动公司份额持续提升。公司接入网终端芯片在手订单充足;上游晶圆 厂产能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公司积极协调晶圆厂产能,有望获得提升。创耀科 技局端芯片正在量产验证,全球市场空间约 3 亿美元,公司或打破博通的全球垄 断地位。WiFi AP 芯片支持更高的带宽、更多的频段和用户数量,可实现通信速 率更高,公司是国内领先的 WiFi AP 芯片厂商,与博通及联发科产品性能相近, 已推广至中广互联等客户。 凭借共通的底层技术,创耀科技在 PLC 双模芯片、局端芯片、下一代路由网关 SoC 芯片、工业互联、车载短距无线等领域不断突破,打开成长空间。在电力线载波 领域,公司 PLC 双模芯片预计于 2022 年会贡献部分营收。双模通信的技术升级将 带动公司份额进一步提升,公司持续突破客户。PLC 产品线和光伏领域已有客户 在合作中,定制适用于光伏控制场景的芯片。公司车载短距无线领域基于 FPGA 原 型验证及相应投片工作已完成,预计于 2022 年年底回片;用于工业互联领域的芯 片已回片,初期客户已开始功能性及可靠性验证。

4.3、光芯片高速率产品需求高涨,国产化进程加速

光芯片是光器件核心元件。成本占比和技术壁垒高。根据光器件种类不同,可分 为有源光芯片和无源光芯片,其中有源光芯片又分为激光器芯片(发射端)和探 测器芯片(接收端),激光器芯片价值占比大。根据基板(衬底)材料不同,可将 激光芯片分为磷化铟/砷化镓基、硅基(也经常用于无源光芯片)等系列。

光芯片下游应用场景广阔,器件成本占比中价值量较高:光芯片广泛应用于光纤 接入、4G/5G 移动通信网络和数据中心等领域。由于产业链环节多且技术壁垒高, 光芯片在光器件中的成本占比较高,并且随着传输速率的提升,光芯片成本占比也逐渐提高,在低端器件、中端器件及高端器件上的成本占比分别约为 20%、50% 和 70%。 光芯片市场规模扩大速度迅猛,高速率光芯片市场增速持续提升:全球范围内, 2015 年光芯片市场规模约为 39 亿美元,2020 年有望达 91.3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 长率为 18.5%。国内,2019 年中国光芯片市场规模约为 4.2 亿美元,2025 年有望 达到 11 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16.0%。随着全球流量快速增长、各场景对 带宽的需求不断提升,带动高速率模块器件市场的快速发展,25G 及以上高速率 光芯片市场增长迅速。据 Omdia 预测,25G 以上速率光模块所使用的光芯片市场 空间将从 2019 年的 13.56 亿美元增长至 2025 年的 43.40 亿美元,CAGR 高达 21.40%。

国内厂商实力持续提升,光芯片国产化趋势显著:我国光芯片企业已基本掌握 2.5G 及以下速率光芯片的核心技术,根据 ICC 预测,2021 年该速率国产光芯片 占全球比重超过 90%;10G 光芯片方面,2021 年国产光芯片占全球比重约 60%; 25G 及以上光芯片方面,随着 5G 建设推进,我国光芯片厂商在应用于 5G 基站前 传光模块的 25G DFB 激光器芯片有所突破,数据中心市场光模块企业开始逐步使 用国产厂商的 25G DFB 激光器芯片,2021 年 25G 光芯片的国产化率约 20%。25G 以上光芯片目前国产化率较低,但在国产化驱动之下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2.5G/10G 激光器芯片国产化成熟,龙头企业持续推进高速率光芯片进口替代:目 前 2.5G/10G 激光芯片已实现国产化突破,源杰科技、武汉敏芯、仕佳光子、云岭 光电等企业在市场中均占有一定份额。源杰科技作为行业龙头,围绕“两大平台” 和“八大技术”形成了自主可控的 IDM 业务模式,10G、25G 激光器芯片出货量 在国内排名第一,2.5G 激光器芯片出货量也保持领先。武汉敏芯和云岭光电的光 芯片产业也已经实现 2.5G/10G/25G 全系列覆盖;仕佳光子以 PLC 芯片起家,构 筑稀缺的光芯片 IDM 平台能力,AWG/DFB 芯片成功放量支持业绩持续增长。据 ICC 统计,目前 25G 以上光芯片国产化率仅为 5%,以源杰科技为代表的国内光 芯片龙头公司积极研发 25G 以上光芯片,加速推进高速率光芯片国产化替代进程。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技术持续突破,长光华芯引领国产化突围:长光华芯是国 内稀缺的具备高功率激光芯片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光纤激光持续成长可期, 芯片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VCSEL 芯片逐渐放量,光通信芯片未来可期。根据华 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 年长光华芯在全球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市场中占比第一,为 13.4%。

5、5G 渗透率持续提升,运营商成本费用共振迎业绩拐点

收入、成本和费用共振,运营商基本面改善持续兑现;收入方面, 5G 用户的渗 透率提升,驱动整体 ARPU 值提升,带动个人业务收入增速中枢上行。成本费用 方面,5G 共建共享降低资本开支、运营成本压力,渠道转型、行业考核政策变化 等驱动费用率下行。“低估值” “高分红”, 2023 年继续关注运营商的防御价值 和长期配置机会。 连续 5-6 年提速降费后,“提速降费”政策逐渐缓和。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发布, 强调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进 5G 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未再提 及“提速降费”。近几年来,运营商的移动互联网流量资费降幅已经显著收窄。 与此同时,运营商 5G 用户渗透率持续提升。截止至 2022 年 9 月末,中国电信 5G 套餐用户 2.51 亿、渗透率 64.4%,中国移动 5.57 亿户、渗透率 57.2%,中国联通 2.01 亿户。

伴随提速降费政策缓和、5G 用户渗透率的提升,运营商的移动业务 ARPU 值持 续回升,2022 年前三季度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的移动 ARPU 值分别是 45.5 和 50.7 元/月/户,同比分别提升 0.2%和 1.0%,中国联通 2022 年上半年移动 ARPU 值为 44.4 元,与去年同期保持平稳,带动三大运营商收入持续稳健增长。 产业数字化背景下,政企市场业务打造运营商新增长极。中国电信积极推动数字 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产业数字化收入达到 856.32 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 16.5%,天翼云收入继续保持翻番。中国移动推进“网 云 DICT”一体化融合发展,政企市场增势强劲;2022 年前三季度,公司 DICT 业务收入 685 亿元,同比增长 40.0%。根据 GSMA 数据,2019 年传统电信业务之 外的业务收入已平均占全球主要运营商总收入的 22%,具体包括付费电视、媒体和广告、IoT、云、安全、金融和生活服务,以及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而我国运 营商的收入占比仅为 9%,成长空间广阔。

三大运营商创新业务成为第一增长核心驱动力。2022 年上半年,中国电信产业数 字化收入 589 亿元,同比增长 19%;中国联通产业互联网收入 369 亿元,同比增 长 32%;中国移动新兴市场收入 199 亿元,同比增长 37%。 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高峰期即将过去,未来的成本和费用压力预计将显著缓解。 回溯 4G 时代,网络建设初期至高峰时期,运营商的折旧摊销费用率和网络运营& 支撑成本率均显著抬升;伴随网络建设高峰期结束,两项费用率均趋于企稳下行。 同时,5G 网络时代,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增长幅度相对弱于 3G、4G 时代。 5G 资本开支下行,产业数字化投资提升:2022 年上半年,中国电信支出 416.55 亿元,同比增长 54%,其中产业数字化投资占比提升 9.3pct,4/5G 投资占比下降 2.5pct;全年预计支出 930 亿元,同比增长 7.2%,其中 5G 相关投资预计约 340 亿 元、同比减少 10.5%。中国移动上半年支出 920 亿元,同比增长 7.0%,其中 5G 相关投资 587 亿元;全年预计支出 1852 亿元,其中 5G 投资预计为 1100 亿元、 同比减少 3.5%。中国联通上半年资本支出 284 亿元,同比增长 98.5%。

收入、成本和费用共振下,三大运营商营收、利润双增长。2022 年前三季度,中 国电信 H 股口径实现营收 3609.82 亿元、同比增长 9.64%;净利润 245.43 亿元, 同比增长 5.21%。中国移动前三季度 H 股口径实现 7234.87 亿元,净利润 985.32 亿元。中国联通 2022 年上半年 A 股口径实现 1762.61 亿元、同比增长 7.36%,净 利润实现 109.06 亿元、同比增长 18.91%。

6、“大安全”:国防信息化需求高增,军工通信确定性受益

我国国防支出有较大提升空间,预计未来几年保持较高增长。2016-2019 年国防 预算增长率均在 7%(含)以上。2020 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为 12680 亿元人民币 (约 1782 亿美元),同比增长 6.6%,2021 年则为 13795.44 亿元人民币(约 2090 亿美元),同比增长 6.8%。2022 年,中国国防支出预算同比增长 7.1%。综合来 看,世界范围内各国军费开支占 GDP 比例都在 2%上下浮动,中国长期以来都是 1.3%-1.4%,距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军事高新技术和无人智能武器装备的蓬勃发展,推动战争形态加速由机械化战争 向信息化战争演变,信息主导、体系支撑、精兵作战、联合制胜成为现代战争的 鲜明特征,信息化战争形态日趋成熟,国防信息化需求高增。十四五期间,武器 装备中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武器装备批量列装以及国产化替代提速将推动军 通信高速增长。根据商务部投资促进局预测,预计到 2025 年,国防信息化开支 或达 2513 亿元,占国防装备的 40%,其中核心领域有望保持 20%以上的复合 增长。

军工通信作业环境复杂,对系统的稳定性、适应性、安全性、保障性、维修性 以及测试性要求严格,且军方资质审查严苛。军工通信是军事指挥控制通信专网 系统的神经中枢。相较于民用通信,军工通信行业的作业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存 在高温、高压、强腐蚀和电磁干扰等恶劣的环境因素,军工通信系统和设备对电 磁泄漏、电磁干扰、雷达干扰、盐雾、高低温,霉菌等防护功能特性提出了特殊 的定制需求。军方高度重视产品供应的安全性及后期支持与维护,一般而言,从 资质认证、参与研制,到正式实施规模生产和批量供应,需要 6-7 年时间。 军工通信细分赛道龙头深度受益于需求增长,有望获确定性溢价。建议关注盛 路通信(国内超宽带上下变频技术龙头企业)、海格通信(北斗导航领军者)等 公司。

7、统一通信:汇率与原材料波动下,龙头长期成长性无忧

2023 年,预计人民币汇率和原材料价格影响逐渐转为正向。长期来看,亿联网络 SIP 、VCS 和云办公产品均为企业办公上云背景下,降本增效的刚需,下游需求 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短期海外经济预期的波动,对公司下游需求不构成影 响,三大业务订单需求旺盛。 人民币贬值压力背景下,汇率对公司 2022 年业绩或为正贡献。2020 年人民币单 边持续升值,2021Q3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较低位置,因此汇率对公司盈利 拖累最大的阶段主要在 2021Q1、2021Q2。同时,公司的收入具有一定季节性规 律,下半年收入占比一般高于上半年。4 月以来,国内疫情、出口承压下,人民币 持续贬值;后续,出口回归 美联储加息背景下,人民币汇率仍会面临贬值压力, 预计汇率对公司 2022 年的业绩或为正向贡献。

亿联网络所在行业集中度高、产品具有技术壁垒,具有一定的成本转嫁能力,2021 年年中公司产品已经开始提价,因此原材料上涨对业绩的影响相对可控。公司所 在的统一通信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市占率行业第一;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 据,公司 2020 年 SIP 话机市占率已达到 34.3%。同时,公司的产品具有较高的技 术壁垒和品牌知名度;音频处理算法,是公司三大产品线的核心技术。因此,公 司具有一定的成本转嫁能力;2021 年 5 月前后,公司已经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提价。 综合来看,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毛利率和业绩的影响相对可控。

展望未来,2022 年汇率影响预计由负转正,原材料价格影响可控。①2020 年人民 币单边持续升值,2021Q3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处于低位,汇率对公司盈利拖累 最大的阶段主要在 2021Q1、Q2。4 月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至 6.85 左右,后续若 继续贬值,预计汇率对公司 2022 年业绩或为正贡献。②原材料涨价影响相对可 控:亿联所在统一通信行业集中度高,尤其 SIP 话机行业,亿联市占率持续第一, 且产品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品牌知名度,公司具有一定的成本转嫁能力。2021 年 5 月前后,公司已经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提价。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公司毛利率 和业绩的影响相对可控。此外,产品结构升级,亦会部分支撑公司毛利率。 长期来看,公司的 SIP 、VCS 和云办公产品均为企业办公上云背景下,降本增效 的刚需,下游需求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较小,短期海外经济预期的波动,对公司 下游需求不构成影响;伴随国内外疫情缓和,SIP 话机需求加速景气修复,VCS 和云办公终端产品受益于疫情带来的远程办公需求的增加,需求正在加速爆发, 三大订单需求旺盛。①全球疫情缓和,SIP 话机下游需求修复。同时公司凭借产品 性价比优势、渠道优势,市占率不断提升;根据 Frost&Sullivan,公司连续四年 SIP 话机市占率全球第一,市场份额由 2019 年 29.6%升至 2020 年 34.3%。②疫情催 化下,VCS 和云办公终端需求加速爆发。未来公司有望复用 SIP 话机的渠道资源 和技术优势,叠加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加速复制在 SIP 行业的成功路径。VCS 产 品方面,公司一方面和微软、ZOOM、腾讯等云服务商合作,为其提供硬件终端; 也具备“云 端”全产业链产品,可服务大中小企业。云办公终端方面,公司不断 推出中高端商用耳麦新品。

8、云产业链需求修复,光模块景气度保持乐观

2022 年海外云服务商资本开支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带动云计算基础设施产业链景 气度持续提升。2022Q3,海外三大云厂商、Facebook(Meta)资本开支合计 381.18 亿美元(同比 19%,环比 7.24%),同环比均实现增长;同时,Facebook 2023 年 全年资本开支指引持续提升至 340-390 亿美元。整体看来,在美国经济低景气背 景之下,海外四大云厂商资本开支持续保持增长,多家公司资本支出创历史新高, 推动云计算基础设施产业链需求高增长。

信骅发布 2022 年 10 月经营数据,单月营收持续提升,再次印证云计算数通市场 高景气。信骅 2022 年 10 月实现营收约 5.17 亿元(新台币),环比 9 月增长 8.40%, 同比增长 45.10%,未来云计算基础设施产业链景气度有望继续提升。

8.1、光模块:800G 产业链逐渐成熟,激光雷达赋能提速

光模块板块是典型的由产品升级驱动的周期成长性行业,判断行业景气度的关键 是产品升级阶段。光模块行业自 2019 年迎来 400G 升级驱动的新一轮行业高景气 周期,展望 2023 年 800G 即将引领新一波高景气的产品升级周期,且当前板块估 值由于外部扰动处历史极端位置,配置价值凸显。

展望 2023 年,800G 产业链逐渐成熟,有望主导光模块市场,新一轮升级周期下 迎来行业高景气。2022 年,FB 需求驱动的 200G 光模块需求爆发式增长,亚马逊 和谷歌 400G 需求量持续保持高增长,数通行业收入有望保持 20-30%高增长;华 为面向 2022 年的 5G 光模块招标与执行量保持平稳。展望未来,800G 产业链逐渐 成熟,以中际旭创、新易盛为代表的光模块龙头公司陆续推出 800G 光模块产品, 中际旭创预计 800G 产品将在四季度量产并逐渐上量。伴随谷歌 800G 光模块需求 逐渐放量;2023 年,新一轮产品升级驱动的景气周期亦有望逐渐开始。 LightCounting 预计 2022 年五大云公司的光模块采购同比增长 14%。2023 年预计 再增长 15%。前五大云公司的光模块采购预计从 2021 年的 32 亿美元增加到 2027 年的 72 亿美元,CAGR 14%。

激光雷达转型提速,光模块厂商赋能优势显著:在汽车网联化、智能化浪潮的驱 动下,产业发展逐步提速,下游需求迎来爆发。激光雷达与光模块在工艺与技术 方面存在共通性,可充分发挥光模块在良率、技术方案等方面的优势;在制造方 面可实现产能互用,帮助激光雷达产业迅速实现产能爬坡;此外两者上游拥有部 分相同供应商,供应链复用优势突出;因此在光模块行业拥有多年积淀的厂商拥 有显著优势,逐步涉猎激光雷达产业代工、光学器件等各环节,深度受益于激光 雷达产业爆发。 中际旭创数通景气度持续提升,激光雷达代工业务“雏形初现”:公司在各 400G 光模块大客户继续拿到优势市场份额,800G 硅光模块开发成功并已向客户送样, 抢占技术制高点,竞争优势有望继续稳固。公司依靠在光电封装技术领域的深厚 积淀,进军激光雷达核心部件和整机代工业务,目前已成立激光雷达 OEM/ODM 团队。伴随激光雷达市场规模持续成长,代工需求有望提升,开辟成长“新天地”。 天孚通信供给瓶颈逐渐解除,光引擎&激光雷达产品放量:在光模块新一轮升级周期下,数通高景气助力公司无源器件与光引擎产品持续放量,公司从分立式元 器件向混合集成光器件平台转型升级,一站式解决客户各类高速率器件需求,产 能持续扩张,支撑未来收入和业绩稳健增长;公司加速激光雷达领域前瞻布局并 获得客户突破,为业绩贡献新增量,打造新增长曲线。 新易盛持续扩张数通版图,800G 具备量产能力:公司数通市场新大客户有望突 破,新产线助力产能扩张,业绩有望持续提升。公司收购硅光、相干资产加速布 局硅光、相干市场,推出多款基于自研硅光芯片的 400G、800G 等高端光模块产 品,抢占行业制高点,持续扩张数通版图;电信国内市场需求平稳,海外市场贡 献增量。

9、5G 驱动万物互联,细分赛道齐发力

伴随智能网联化需求提升,叠加网联化、智能化成本持续下行,蜂窝、WIFI、智 能控制器等应用“百花齐放”;需求阶段性放缓不改中长期成长性,供给端行业“东 升西落”趋势延续。目前相关板块估值处历史底部,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9.1、5G 网络加速建设下,物联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开启,彻底打开增长天花板;同时受益于物联网市场的爆 发,IoT 连接数占比超非 IoT 连接数。网络连接数从以前主要存在于人与人之间, 逐步发展到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呈现出几何式爆发增长。2020 年,IoT 连接数 首次超过非 IoT(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其中,总连接数为 217 亿个,IoT 连接数为 117 亿个,占比超 53%。预计到 2025 年,IoT 连接数为 309 亿个,非 IoT 连接数为 103 亿个,占比提升到 75%,IoT 成为连接数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夯实。 我国物联网行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张,连接数量迅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 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2020 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迅猛发展,产业规 模突破 1.7 万亿元。预计到 2022 年,产业规模将超过 2 万亿元。预测到 2025 年, 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 80 亿,年复合增长率 14.1%。

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规模实现飞跃发展:截至 2022 年 8 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 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 16.98 亿户,同比增速持续提升至 28%,比上年末净增 3 亿户;移动网连接终端中代表“物”连接的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数,首次超出代 表“人”连接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占比已达 50.3%。IPTV(网络电视)总用户数达 3.7 亿户,比上年末净增 2190 万户。

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 物联网等相关 5G 应用落地。《规划》将千兆光纤网络放在 5G 之前,明确 2025 年 千兆宽带用户要达 6000 万户,较 2020 年增长 8.4 倍;明确要加快布局卫星通信 网络,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明确提出 2025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要达到 45%,较 2020 年提升 30.3pct。

9.2、蜂窝通信模组:原材料与疫情压制短期业绩,长期成长不变

需求端,通信模组“量”、“价”齐升,产业向国内迁移;移远通信作为实现应用、 制式全覆盖的全球通信模组龙头,竞争优势显著,将显著受益行业的高景气。量 方面,根据 GSMA 数据,2019 年全球物联网总连接数 120 亿个,预计 2025 年将达 246 亿个,期间 CAGR 约 13%。价格方面,以移远通信为例,公司 5G 模组(40% )毛利率显著高于 LTE 系列(20% )。供给端,受益于国内的成本优势,模组产业逐渐 向中国转移。 供给端,模组行业的竞争格局“东升西落”,疫情下我国厂商出色的订单响应能力 获得竞争对手的转单,全球模组龙头移远通信、收购 Sierra 布局车联网赛道的广 和通深度受益。根据 Counterpoint 数据,2022 年 Q1 和 Q2 移远通信和广和通市占 率分别保持第一、第二。2022 年 Q2,移远通信市占率较 2022 年 Q1 提升了 0.8pct 至 38.9%;广和通市占率增至 8.7%。美格智能 2022Q2 市占率较 Q1 提升 2.4pct 至 5.6%。

随着 5G 的逐渐成熟,技术发展驱动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持续高增长。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对最新全球蜂窝物联网模组的预测:到 2030 年,全球蜂 窝物联网模组出货量将超过 12 亿,复合年增长率为 12%。出货量的增长将主要由 5G,NB-IoT 和 4G Cat 1 bis 技术推动。5G 将是 2022-2030 年期间增长最快(60%) 的技术,其次是 4G Cat 1 bis。

9.3、WiFi MCU 芯片:短期消费市场承压,长期低联网成本下高景气 持续

短期来看,疫情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消费类市场需求较淡,下游客户优先考虑 去库存,致使行业需求短期承压。WiFi MCU 芯片下游最主要应用场景为智能家居 等消费类应用场景,在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影响下,下游需求增速较为疲软,叠 加 2021 年行业产品供给紧张背景下,下游加量备货,目前客户优先考虑消化此前 囤积的库存,致使 WiFi MCU 行业短期承压。 长期来看,受益于通信系统升级和运营商竞争加剧,连接成本持续下降。运营商 竞争加剧,叠加国家持续政策驱动移动和固网宽带费用持续下降,低连接成本驱 动 IoT 厂商需求提升。中国推行“宽带中国”、“提速降费”、“电信普遍服务”、“双 千兆”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使用成本降低的同时推动需求量持续爆发;根据工信 部披露数据统计,从 2018 年 Q3 移动数据流量平均资费为 7.42 元/GB 降至 2021Q2 的 3.15 元/GB,降幅超 50%;反观用户月均移动数据使用量持续增长,从 2018Q3 的 5.15GB/户增至 2021Q2 的 13.52GB/户,增幅超 160%。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叠加产业链逐渐成熟,物联网模组成本持续下降,推动 IoT 化进程。无线模组是将芯片、存储器、功放器件等集成在一块线路板上,并提 供标准接口的功能模块,各类终端借助无线模组可以实现通信或定位功能。无线 通信模组作为连接物联网感知层和网络层的关键环节,具备其不可替代性;其产 品价格持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物联网产业繁荣。 WIFI MCU 芯片市场拥有超 5000 亿元市场。根据 2021 年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得知目前我国约有 4.94 亿户家庭,以约占全球总家庭数的 1/5 来测算,全球约有 24.7 亿户家庭;若假设未来每户家庭平均将拥有 80 个智能连网终端,总计约有1976 亿个连网终端的市场容量;若以每颗连网终端芯片 3 元的价格来计算,全球 家庭智能 IoT 终端芯片市场约有 5928 亿空间。

乐鑫科技作为全球 IoT 市场的 WIFI MCU 龙头,公司通过开放共享的方式打造了 IoT 市场极具影响力的开源社区,构筑了“开发者生态”的核心竞争力,解决了 IoT 市场下游客户分散&定制化需求痛点,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由 2019 年的 51.0%下降至 2022H1 的 25.4%,对大客户依赖度继续减小,伴随 Matter 落 地,客户分散度进一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优势进一步稳固;公司持续高研发投 入,打造了 IP 自研能力,节省授权费的同时提升精简设计水平,去除冗余性能, 降低硬件产品成本,解决性价比需求痛点。在 IoT 行业持续高增长背景下,公司 竞争优势突出,未来高增长确定性强。

9.4、车载模组:5G 时代新蓝海,移远通信等国产厂商未来可期

车载模组是车联网发展的核心硬件,处于连接感知层与网络层的关键环节。在车 联网中,车载模组主要作用为负责接入网络和数据传输,实现“车-车”、“车-路”、 “车-人”、“车-云”等多环节信息交互的功能。 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浪潮下,车载模组迎来量价齐升。量: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 随着网联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得到快速发展,L3 级自动驾驶合法上路呼之欲出,相 关车载模组放量在即;预计到 2025 年,全球车载无线通信模组出货量将达 10759 万片,中国将达 2654 万片。价:随着 T-BOX 通信单元由 4G 逐步向 4G V2X、 5G、5G V2X 等技术路径演进,T-BOX 单元单车价值量有望从 500-600 元逐步提 升至 1000-2000 元,推动车载模组市场持续扩张。预计到 2025 年,我国车载通信 模组市场规模有望达 91.4 亿元,2021-2025 年 CAGR 有望超 30%。

车载智能模组蓝海市场空间广阔,移远通信等国产厂商未来可期。目前国产 LTE Cat.1 车规级模组已实现规模商用,加速推动车载模组行业高景气发展。国内车载 通信模组主要厂商有移远通信、广和通、美格智能等公司。移远通信已成功服务 于全球 60 多家 Tier 1 厂商,相关车规级智能模组已中标比亚迪智能座舱项目,未 来增长可期;美格智能持续发力车联网智能座舱领域,5G 车载模组也已实现大规 模批量应用,覆盖比亚迪等品牌的多款车型。

9.5、智能控制器:原材料与疫情压制短期业绩,长期成长不变

需求端来看,伴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下游智能终端需求数量将持续攀升;上游 集成化程度的大幅提升,也进一步拓宽控制器应用场景。与此同时,伴随智能控 制器的智能化升级,其技术要求提高,产品附加值也在不断上升。综合预计 2020 年的全球汽车电子、家电、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分别为 6000 亿元、1500亿元、150 亿元,到 2025 年将增至 8600 亿元、2400 亿元、180 亿元,期间 CAGR 分别为 7%、9%、5%左右。

供给端来看,专业化分工下,生产外包大势所趋;与此同时,较低的人力成本、 领先的交付速度&能力,驱动行业“东升西落”,预计第三方控制器龙头厂商将持 续受益。伴随终端厂商的战略重心逐步转移至自身品牌增值、销售渠道铺设等, 智能控制器的自产比例已在逐步下降,多交给第三方厂商外包生产。家电领域, 根据各公司的投资者关系公告披露,海外家电龙头伊莱克斯、惠而浦、博世西门 子的智能控制器基本全面外包,国内家电厂商也开始跟进这一趋势,大家电厂商 的企业控制器外包比例约为 50%-60%。电动工具领域,龙头 TTI、百得、牧田等, 已基本全面外包控制器;其中 TTI 控制器的供应商集中在中国,百得、牧田和博 世等公司的外包份额在欧洲、日本等地区的供应商手中。

短期来看,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内疫情、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智能控 制器行业营收与业绩短期承压,但不影响龙头公司长期成长。展望未来,家电和 电工工具相关控制器业务将继续受益于行业高景气,新能源汽车板块增速高于传 统控制器业务,进一步打开未来增长空间,关注拓邦股份和和而泰。 拓邦股份控制器业务稳定增长,关注第三增长极新能源业务。公司的传统家电控 制器和电动工具控制器业务,持续受益于行业“东升西落”和“外包比例提升” 的趋势,预计将维持 30%左右增速。关注公司第三增长极新能源相关业务,主要聚 焦储能、绿色出行等;其中储能电池包括户用储能、便携式储能、通讯备电及工 商业储能,绿色出行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控制器及电子水泵直流无刷电机) 及轻型动力(面向换电柜、电动二三轮车及移动机器人提供 BMS 或整机产品)。预 计新能源板块未来几年增速高于传统控制器业务,进一步打开公司的成长空间。

和而泰的家电和电工工具业务将继续受益于行业高景气,同时凭借自身经验和客 户优势持续提升市占率;汽车电子业务持续突破大客户,进一步打开公司的成长 空间。和而泰深耕家电智能控制器业务,并通过自身的行业口碑和客户资源优势, 拓展到电动工具领域,并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客户方面,公司始终坚持“高端技 术、高端客户、高端市场”的经营定位;目前,公司已经积累大量优质龙头客户, 例如伊莱克斯、惠而浦、TTI、ARCELIK、BSH、博格华纳、海信、海尔、苏泊尔等。 公司的汽车电子下游客户包括博格华纳、尼得科等国际知名的 tier1 厂商,主要 服务于各大国际性整车厂商,如奥迪、大众、吉利、奔驰等终端品牌厂商;产品 主要涉及汽车散热器、冷却液加热器、加热线圈、引擎风扇、门控制马达、汽车 逆变器等方向的智能控制器。伴随订单放量,汽车电子业务规模效应将逐步显现, 毛利率也有望进一步提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系统发生错误

赞(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饭游网